◆孫梁源
《天理良心》是重慶籍知名作家、詩人、文化學者笑崇鐘先生耗四年之心血,以千年古鎮(zhèn)濯河壩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反映土家、苗、漢等族人民生活的長篇歷史小說。全書共37章,約33.9萬字。
濯水古鎮(zhèn)是武陵山腹地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是中國西南鄉(xiāng)村古鎮(zhèn)的一個縮影。作者通過李、龔、汪、余、徐、樊等六大家族的興衰沉浮,藝術地再現了“李家的面子、龔家的桿子、汪家的票子、余家的鋪子、徐家的刀子、樊家的錠子”在清末民初時期演繹的悲歌與傳奇,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古鎮(zhèn)人物形象,獨具匠心地以這些人物之成長經歷、社會行為及其言談舉止展示古鎮(zhèn)精英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家國情懷,詮釋了儒、釋、道的思想精華——天理良心對這片土地的浸潤和滋養(yǎng),引人向善向上向美。
細讀此書,不難發(fā)現,它不是純小說,而是對小說體裁的一種創(chuàng)新與嘗試,能給不同年齡、不同行業(yè)以及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提供各取所需的營養(yǎng)。因而,靜時讀之生智,躁時讀之靜心:在長者的眼里是智慧的寶典,在年輕人的手里是人生的導師,在奮斗者的眼里是引人向上的階梯,在愛國者的眼里是民族精神的坐標,在教師的眼里是育人的活教材,在行者的眼里是旅游的指南,在學者的眼里是五光十色的民俗畫卷……這無疑是對作者寫作水平的巨大挑戰(zhàn)。沒有淵博的學識、超絕的寫作技巧,是望塵莫及的。作者既寫詩歌、散文、小說、評論,也寫歌詞、報告文學、電視劇本,已出版7部文學專著,在文學的各個領域都有作品獲獎。
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深挖土家族民俗文化,并巧妙地從武陵山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提取素材,藝術地再現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風民俗,成功地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無縫銜接與勾連。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文化內涵,增強了故事的可讀性,而且有效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使之成為一部生動詮釋土家族獨特民俗的“百科全書”。
《天理良心》宛若一座文化大觀園。其涉及領域十分廣泛:哲學、宗教、教育、醫(yī)學、美學、美食、地理學、建筑學、古典文學、民間文學、民間戲劇、民間工藝等,小到綠豆粉、油炸糕、馬打滾、泉孔酒等特色美食,大到生老病死、修造嫁娶等民俗風情,給讀者展示了一個美輪美奐的世外桃源,但又不落窠臼,實寫了一個極有溫度極富人間煙火的繁華水鄉(xiāng)。限于篇幅,本文僅對其獨特的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讀者。
一、對生命呵護充滿敬畏
小說中看似無心、實則有意地對結婚典禮上各種習俗介紹和描述,正體現了對新生命的期許與加持。
土家人崇尚神靈,對新生命的到來,認為是天神對本民族和生孩家庭的庇佑,族人都十分重視。生孩家庭要大擺酒席以示慶賀,俗稱整月子酒,女人的娘家人叫“送飯酒”。嬰兒降生后,要舉行“洗三”儀式,祈求神靈和祖宗保佑?!跋慈睍r,邊洗邊念吉祥的祝福語:“洗上一洗,萬事大吉;摸上一摸,掉進福窩。”“滾一滾,百事發(fā);滾二滾,萬事順;滾三滾,行好運;再一滾,成大材?!薄斎唬€有很多規(guī)矩和禁忌。
小說第二章《璧臣大辦月子酒》藝術地再現了整月子酒的有關民俗,體現了對新生命的熱愛、呵護與寄托。
二、“把喪事當喜事辦”成為風尚
有生就有死,生老病死,人生常態(tài)。擊鼓為歌,牲牢為禮。小說第十五章“樂善好施功德滿”藝術地再現了當地把老年人壽終正寢的喪事當作喜事辦的全過程,演繹了五光十色的喪葬民俗長卷。
小說通過濯河壩汪茂發(fā)老先生的喪葬過程的場面描寫,展示了濯河壩一帶的喪葬民俗:老年人死,忌無人送終;人死后,忌久放床上……孝子、孝媳要粗顏素心縞;挖井(墓穴)時,忌喊名字;孕婦寡婦忌送喪;抬柩途中,忌棺材落地;孝子送殯回家,忌回頭看;燒紙錢,忌木棒撥弄等。
鞭炮一響,齊來奔喪。正所謂“人死眾人哀,不請也自來”“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這種以豁達的心態(tài)看待死亡的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喪事當喜事辦”的習俗及其文化。其中,跳喪是土家喪俗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彩的內容。
跳喪,又稱打繞棺。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當地人把跳喪當作情誼的象征,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fā)癢”“送不起粑粑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的基本程序有開堂(又名“放排鼓”)、請神、端燈、開孝、哭喪、繞靈、穿花、解結、傳燈、上橋,高潮是穿花與上橋。唱詞內容豐富,藝術特色濃郁。
通過喪葬習俗禮儀的細節(jié)特寫,生動再現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豁達的生死觀和以死者為尊的敬老向善的生命情懷。
三、“以歌為媒”成為永遠的風景
武陵山區(qū)素有“山歌之鄉(xiāng)”“情歌之鄉(xiāng)”的美譽。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在崇山峻嶺的環(huán)境里世代生息、繁衍,自強不息,奮進不止。土家人特別愛唱山歌,在與惡劣的大自然作頑強抗爭的同時,從來沒有停止過歌唱:“你歌沒得我歌多,我歌好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個月 ,才唱一只牛耳朵?!彼麄兪率露汲?,處處可唱歌,人人會唱歌。談情說愛唱“情歌”,傾訴苦衷唱“苦歌”,上山打獵唱“打獵歌”,孤獨寂寞唱“詠嘆歌”,比賽對歌唱“盤歌”,女兒出嫁唱“哭嫁歌”,紅白喜事唱“開席歌”“勸酒歌”,修房造屋唱“福事歌”“上梁歌”,老者去世“唱孝歌”……其中,情歌最具特色,姿態(tài)各異、色彩繽紛、美不勝收,分為初戀、贊嘆、結交、深情、相思等?!巴良疑礁枨楦瓒啵殉缮絹矶殉珊?。”“一斗芝麻撒上天,土家情歌萬萬千,大江大河流不盡,土家情歌唱不完?!?/p>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土家先民有以反映婚戀、男女之間交往的對歌、賽歌、跳舞以及吹木葉等戀愛形式。青年男女“以歌為媒”,勇敢追求愛情,感情真摯,格調健康,比喻巧妙,語言清新,堪稱膾炙人口的佳作。小說將土家情歌穿插在故事情節(jié)中,為作品增添了不少亮色。
從當時北平京師大學堂求學歸來的青年才俊李朝鴻回到濯河壩,在老街看到貌若天仙的汪雨虹小姐時,愛慕之情油然而生:“一見一見觀世音,有點有點動人心。心想心想挨攏你,如何如何攏得身?!崩^而神魂顛倒:“別了妹兒別了姣,走到半路跌一跤。不是坡陡巖板滑,想起情妹腳打飄?!弊詈髮⒚篮玫脑竿璺排M薜淖焱侣缎穆暎骸案杪暲世蕦Ω枧_,唱得紅云朵朵開。唱得青山團團轉,唱得鴛鴦飛攏來?!?/p>
汪雨虹獨坐梳妝臺前,渴慕愛情的撫摸:“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攀槐樹望郎來。娘問女兒望什么,我望槐花何時開?!奔戎卑?,又機智的懷春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一對戀人的情感也進一步加深。李朝鴻與汪雨虹借情歌對唱交流情感、升華愛情。
女:小妹生來愛唱歌,山歌出口百鳥和。郎若敢來把歌對,勝過千人把媒說。
男:姐兒住在花草坪,身穿花衣花圍裙。腳穿花鞋花上走,手拿花扇扇花人。
女:不是好樹我不栽,不是真情莫要來。塘邊栽棵相思樹,等著鳳凰飛過來。
男:草木逢春一片青,哥妹相愛一片情。月亮還有圓和缺,你我相愛永不分。
女:新衣合身妹才穿,情郎合心妹才連。連情不是一時過,同苦同甜到百年。
男:今日同妹把話別,眼里流出相思血。雖然不是同母生,恩恩愛愛舍不得。
通過相互盤問而達到感情的層層攀升,最后抵達海誓山盟的高潮。這種男女對唱的情歌,把戀人之間的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特色。
四、福事文化絢麗多彩
福事指幸福的事,或者祭祀齋戒等求福的事。濯河壩人喜歡說福事,無論是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還是老人壽誕、修造動土,涉及其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凡一切民事活動都打有它深深的烙印,尤其喜歡用韻文來說福事(祝福語)。小說第七章《明禮發(fā)跡修華堂》詳細記述修房造屋從扎馬開始,伐木、立柱、砍大梁、纏梁、點雞、上梁、定大門、安家神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福事歌。立柱有福事,纏梁時有福事,上梁時有福事。如:“屋向筆架山,芍藥配牡丹。仁義結果早,鐵筆點江山?!薄疤柍鰜硐惭笱?,主東親戚來纏梁。左纏三轉樣樣有,右纏三轉兒孫滿堂?!薄耙桓S梁頭向東,搖搖擺擺在空中。頭在主家出棟梁,尾在主家出賢王。世間只有乾坤大,兒子兒孫坐天下?!?/p>
濯河壩三門灘石雞沱冉財主的女兒冉啟秀與馮家壩地主萬遠岐的兒子萬詩楷的婚事典禮也是福事連連,如鋪床福事:“花生鳳燭照新房,天賜新人享吉祥。良夜熊羆來葉兆,詩歌麒趾遍三章?!睊煳脦じJ拢骸耙粚疸^打得好,掛帳好比喬國老。劉備東吳去相親,國老改名稱月老?!卑萏酶J拢骸凹t燭金光,照亮喜堂;一對佳人,百年鴛鴦;相敬如賓,互愛互幫;人財兩發(fā),萬世其昌。”
再如,慶賀李璧臣七十大壽的祝福語:“苑符潛蹤當歸仁,松柏長青恰延年?!薄皷|邊祥云騰空起,西邊彩云滾滾來。天上降下福祿禧,鼓樂請出壽星來?!?/p>
這些福事文化早已融入這里人們的血脈和靈魂,它不僅是古鎮(zhèn)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更是當地民俗文化的一個標簽。不僅豐富了當地民俗文化的內涵,而且讓多彩紛呈的古鎮(zhèn)文化更加絢爛奪目。
有智者言:“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睋碛形迩v史的中華民族,能使56個民族和睦相處、團結共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共同文化基因為各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從而構建起屬于各民族的文化特質,形成本民族獨特的民風民俗,世代相襲、薪火相傳,并在本民族文化精英的引領下走向共同繁榮。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濯水這片神奇土地的浸潤、滋養(yǎng),孕育催生了以真善美為根、以天理良心為魂的民俗文化。小說《天理良心》將這里的民俗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陶醉。
讀書有泛讀、通讀、精讀等方法。讀者倘若靜下心來精讀此書,定會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