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陽道中
匹馬登山七月寒,
曉風吹雨過雕鞍。
十圍樹自云中出,
一線天從甕里看。
樂歲酒漿含潤澤,
太平獠猓盡衣冠。
前驅自有當關吏,
未覺炎荒道路難。
——清·佚名
“匹馬登山七月寒,曉風吹雨過雕鞍。十圍樹自云中出,一線天從甕里看。樂歲酒漿含潤澤,太平獠猓盡衣冠。前驅自有當關吏,未覺炎荒道路難?!边@是一位清代詩人所寫的《黔陽道中》。近日,“詩路黔江”采訪組一行尋訪“黔陽道中”,尋訪詩中那些關于古黔陽的過往。
一線天
匹馬登山七月寒
今黔江區(qū),為古黔陽縣境的一部分。古時黔江一帶,山高路遠,溪深澗險,條件艱苦。這里素有“渝鄂咽喉”之稱,自古既是交通要沖又是軍事重地。商周時即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曾名丹興縣、石城縣,唐天寶元年(742)正式得名黔江。而黔陽,一直到清代,都是黔江的別稱。而詩中“匹馬登山七月寒”就是詩人騎馬走在黔陽古道上的真實感受。隨著時代的變遷,“匹馬”不再,但古道依舊。在黔江區(qū)范圍內,至今留存有古鹽道、古官道遺址。只要你踏上古道,就能與古人來一次穿越時空的交談。
關口遺址
在位于黔江區(qū)舟白街道境內一個小地名叫老鷹官的地方,至今保存著一段較為完整的古管道。
當鞋底與古道上的原石磨礪,“匹馬登山七月寒”的感受便油然而生,古道隨著山勢的起伏而忽上忽下,當時詩人旅途的艱辛便在眼前浮現(xiàn)。再往前走,一個碗口大小的泉水就在路邊的石壁之下,當地人說,它叫碗口泉,千百年來,經過這里的人都會在這里歇一歇,喝上一個甘冽的泉水再踏上旅途。
一線天從甕里看
在詩人的詩中,不但有古黔陽的山,還有古黔陽的水。而詩中“一線天從甕里看”的奇景,就位于官渡峽。
古道旁的碗口泉
官渡峽絕壁既高且陡,由于在這種山峰上步行異常困難,因此直到清代,在這座大山中都沒有人工開鑿道路的痕跡。所以,走水路成了當時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方便許多。在官渡河大橋下乘船溯江而上,大約前行半公里,便能入峽。
越往里走峽越深,行至官渡河的中段,仰頭便會看見一個掛在右岸絕壁中部的寺廟,廟下竹林掩映。寺廟離水面約一百米,凌空而建,飛檐峭壁。就像是長在絕壁上一樣,令人嘖嘖稱奇。遠看就像一幅濃淡分明的風景畫。因為寺廟最初的名字已無從考證,當地人見它身處絕壁,便將其稱之為“神崖廟”。
告別神崖廟,再往前走,船一個急轉,便到了官渡峽的“鎮(zhèn)峽之寶”一線天,黔江民間有“不看一線天等于未到官渡峽”之說。它位于官渡河中段,深溪河匯入阿蓬江之處。這段300多米長的水路從匯合口往里走,峽谷越來越窄,最初船能“大搖大擺”地走,走約100多米后,船就只能小心翼翼地慢行,到最后只能一點點向前擠。船舷時不時就碰到了峽壁,一行人在船工的指揮下,偶爾還用手撐著峽壁,用力蹬一下船只,使其緩緩前行,“一線天從甕里看”的奇景,就在眼前。
未覺炎荒道路難
“前驅自有當關吏,未覺炎荒道路難?!痹谠娙丝磥?,在黔陽古道上的旅途雖然艱辛,但山美水美,一路看來,也會忘記旅途的疲憊。加上沿途有美酒美食,前行也有“當關吏”在等著,所以也“未覺炎荒道路難”。
采訪組一行行走在黔陽道中,腳下是千百年來被人踩出來的石板路,兩旁灌木叢中的枝頭上掛著當季的野花跟野果,清脆的鳥鳴、蟲鳴也不時在耳邊響起,人在道中,人在景中。
黔陽古道
“匹馬登山七月寒,曉風吹雨過雕鞍。十圍樹自云中出,一線天從甕里看。樂歲酒漿含潤澤,太平獠猓盡衣冠。前驅自有當關吏,未覺炎荒道路難?!贝┬星柕乐校欢侮P于古黔陽的歷史碎片,在時光中呈現(xiàn)……
(記者 譚鵬 田丹 文/圖 特約審稿人 何澤祿)